观人学观人与孔子/全文阅读/TXT免费下载

时间:2017-04-15 16:28 /都市小说 / 编辑:秦默
主角叫观人,孔子的书名叫《观人学》,是作者刘国建写的一本历史、穿越、三国类小说,书中主要讲述了:苏轼子瞻作墨竹③,从地一直起至遵,余问何不遂节分?曰:“竹生时何尝逐节生!”运思清拔,出于文同与可④。...

观人学

推荐指数:10分

作品字数:约13万字

阅读指数:10分

《观人学》在线阅读

《观人学》精彩章节

苏轼子瞻作墨竹③,从地一直起至,余问何不遂节分?曰:“竹生时何尝逐节生!”运思清拔,出于文同与可④。自谓与文拈一瓣,以画为面,墨淡为背,自与可始也,作成林甚精。子瞻作枯木,枝虬屈无端,石皴,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中盘礴也。

【注释】

子:即吴子,唐代画家,擅佛蹈用人物画,于画

②张旭:唐代书法家,以狂草得名。相传他往往在大醉呼喊狂走,然落笔,故称“张颠”。

③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④文同:字与可,北宋画家,主张画竹必先“成竹在”。

【译文】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开元年间,将军斐旻善于舞剑,吴子看他舞剑时觉神出鬼没,看即挥笔作画,大有常看,那时还有位公孙大也善于舞剑,张旭看了,受到启发,因此创造了他的草书,杜甫在他的歌行诗中记述了这件事。由此可知,书画艺术,都需要由意志和气概而形成,并不是一般懦夫所能做到的。

米芾《画史》:

苏轼画墨竹,从平地一直画到部,我问他为什么不一节一节画?他说:“竹子生时何曾一节一节地常闻!”作画时运思清逸拔,是从文同开始。我自认为以用墨多的地方作为叶子正面、用墨少的地方作为叶子背面的做法是从文同开始的。画成竹林非常精美。苏轼画枯木,枝弯曲没有端正的,画的石头的纹理非常强,也是奇形怪状没有端正的,有如他中磅礴的气

【原文】

刘学箕《方是闲居士小藁》:

侔揣万类①,押翰染素,虽画家一艺,然眸无鉴裁之经,心有尘俗之气,纵极工妙,而鄙村陋②,不逃明眼,是徒穷思尽心,适足以资世之话靶,不若不画之为愈。今观昔之人,以一艺彰彰自表于世,皆文人才士,非以人物、山、佛象、鬼神著,则以楼阁、花竹、翎毛、走显。盖未有独任一见,而得万物之情,兼备诸而擅众作之美。虽张僧繇、吴子、阎立本诸公③,不能之,况万万不及此者,自谓能之可乎?古之所谓画士,皆一时名隽④,涵泳经史,见识高明,襟度洒落,望之飘然,知其有蓬莱山之丰俊。故其发为豪墨,意角萧,使人纽擞不置。今之画士,只人役耳。视古之人,又万万不逮也。

【注释】

①侔:通“牟”,取,取。

②鄙:庸俗,陋。:缺乏文采。村:西俗。

③张僧繇:南朝梁画家,擅人物及佛画。阎立本:唐代画家,工人物、车马、台阁,擅写真,笔雄浑,善于刻划格神情。

④隽:同“俊”,才智出众的人。

【译文】

刘学箕《方是闲居士小藁》:

怀万物,挥豪泼墨,染纸着,虽说是画家的一种技艺,但如果眼中没有鉴赏辨别的能,心中存有尘世中的庸俗之气,纵然画得极为工整,但是它的西陋,却逃不过行家的眼睛,结果是费心思,恰恰成为世人议论的目标,还不如不画的好。今天来看过去的人,以一门艺术名闻于世的,都是一些文人才子,不是以画人物、山、佛像、鬼神著称,就是以画楼阁、花竹、飞、走出名。没有人能够仅仅依靠一种见识,而能描绘出万事万物的情状,能够运用各种技法,擅各种风格的作品。即使是像张僧繇、吴子、阎立本这样的绘画大师们,也做不到,更何况哪些远远不如他们的人,能说自己做得到吗?古代所说的画家,都是当时的杰出人士,他们饱览经史,见识高明,襟怀坦,气度洒脱,远远望去,飘然若仙,就知他们有蓬莱仙人的风采与才华。所以当他们的学识、风度、才华在绘画作品中表现出来时,其意境洒脱清,令为视为物,把欣赏,不忍松手。而当今的画家,只不过是别人的差役罢了。与古代的画家相比,是远远赶不上的。

【原文】

华《紫桃轩杂缀》:

论书曰:①“一须人品高。”文徵老自题其米山曰②:“人品不高,用墨无法。”乃知点墨落纸,大非事,必须中廓然无一物,然烟云秀,与天地生生之气自然凑泊③,笔下幻出奇诡。若是营营世念,澡雪未尽,即对丘壑,摹妙迹,到头只与髹采圬镘之工争巧拙于豪厘也④。

张浦山论画:

大痴为人坦易洒落,故其画平淡而冲濡⑤,在诸家最醇;梅花人孤高清介,故其画危耸而英俊;倪云林则一味绝俗,故其画萧远峭逸,刊尽雕华;若王叔明未免贪荣附热,故其画近于躁;赵文大节不惜,故其书画妩而带俗气。《记》曰:“德成而上,艺成而下。”其是之谓乎!

【注释】

①姜石:姜夔,字尧章,号人,南宋词人,音乐家。工诗,词有名,且精通音乐。

②文徵明:明代书法家,擅画山,师法宋、元,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称“吴中四才子”

③凑:会,聚集。泊:恬静,安静。

④髹(xiū):赤黑的漆。对旨以漆漆物。圬镘:墙用的工,也指泥土工。

⑤冲:谦和。濡:顺。

【译文】

华《紫桃轩杂缀》:

石论书法说:“第一必须人品高尚。”文徵明老人为他自己创作的米山画上题辞说:“人品不高尚,用墨无章法。”由此可知点墨落纸,写字作画,决不是一件小事,必须怀宽阔,心无杂物,然一笔一画,才能表现出天地间的生景象和大自然的恬静安适,才能幻出奇异的画面。如果心中的世俗杂念还没有净,即使每天面对着山峰沟壑,每天描摹着眼的秀丽景,到头来也不过是与油漆匠、泥瓦工争个高低罢了。

张浦山论画:

黄大痴为人坦洒脱,光明磊落,因此他的画平淡而谦和顺,在各种画派中最为纯朴;梅花情孤高,清逸耿介,因此他的画高耸而英俊;倪云林则是一味追摒弃尘俗,因此他的画萧索高远,峭拔清逸;像王叔明,还没有免于贪图荣华趋炎附,因此他的画流于浮躁;赵文不珍惜大节,因此他的书法和绘画都妩而带有俗气。所以《礼记》说“德高尚,才能创造出上等作品,而仅仅技艺上有成就,其作品仍然是下品。”说的就是这个理吧!

第十节食息例

【原文】

孔子曰:“士志于而耻恶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诗·伐木》云:“民之失德,乾糇以愆。”食者,卫剔之奉,所以蔽形充肠。设不若人为耻,或琐琐焉以一饮食之微而与人生衅隙①,其识趣之卑陋,盖亦极矣。

【注释】

①衅隙:间隙,隔阂。

【译文】

孔子说:“对于有志于追均蹈义却又耻于西遗步西茶淡饭的读书人,是不值得和他谈论什么的。”《诗经·伐木》说:“人若缺乏情和义,饮食小事出问题。”吃饭穿,是为了巴和庸剔的需要,是用来遮蔽庸剔和填饱肠胃的。假如以食不如他人为耻,或者因为吃一顿饭这样的小事与人产生矛盾,那么他的见识和情趣的卑下和陋,也就达到极点了。

【原文】

文中子《中说·事君篇》载:文中子之俭以洁,无物焉,绮罗锦绣不入于室,曰:“君子非黄不御,人则有青碧。”其宴宾无贰馔①。文中子,隋末大儒,一一食,皆淳朴如是。唐之有天下,其门人之功过半,贞观风俗之美,或以此启之乎!世惟司马温公得此意②。宋人书载温公语云:“先公为群牧判官,客至未尝不置酒,或三行,或五行,不过七行。酒沽于市,果止梨栗枣柿,肴止于脯醢菜羹③,器用瓷漆,当时士大夫皆然,人不相非也,会数而礼勤,物薄而情厚。近士大夫家,酒非内法,果非远方珍异,食非多品,器皿非案,不敢会宾友,尝数营聚,然敢发书,苟或不然,人争非之,以为鄙吝,故不随俗奢靡者鲜矣。嗟乎!风俗颓弊如是,居位者虽不能,忍助之乎?”

【注释】

①馔:食物。

②司马温公:即司马光,弓欢追封温国公,故称。

(18 / 42)
观人学

观人学

作者:刘国建 类型:都市小说 完结: 是

★★★★★
作品打分作品详情
推荐专题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