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应星评传在线阅读_天工开物与应昇与南昌全文无广告免费阅读

时间:2019-01-08 23:46 /都市小说 / 编辑:秦默
主角叫宋应星,天工开物,应昇的书名叫《宋应星评传》,是作者潘吉星写的一本特工、同人美文、史学研究类小说,书中主要讲述了:君殿右。子二:士慧、士意。“①(图9,22)。 宋士元在康熙年间写的《常庚公传》中也指出宋应星“

宋应星评传

推荐指数:10分

作品字数:约40万字

阅读指数:10分

《宋应星评传》在线阅读

《宋应星评传》精彩章节

君殿右。子二:士慧、士意。“①(图9,22)。

宋士元在康熙年间写的《庚公传》中也指出宋应星“累官至巡

公退居家食,抒生平学,掞摛文藻,所著有《天工开物》、《画音归正》、《卮言十种》、《美利笺》等书,皆可传。“①所记内容与《行略》同,但者较为惧剔。按滁和,即滁和兵巡,辖南京附近滁州府与和州府驻军的领兵之权。此处地居险要,是拱卫南京的咽喉,乃兵家必争之地。南瑞兵巡驻节于江西南昌。据《明史。职官志》,兵巡兵备是明代设立的官名,即分巡兼兵备者。分巡一职唐代己有,遣使分出巡,称分巡某某。明代于按察司下设按察分司,在按察使下设按察副使、按察佥事,掌按察分司之职,分察各府、州、县,谓之分巡。而分巡又兼管兵备者,虽称兵巡,但仍领按察副使,金事等衔,居正四品。②洪熙年(1425)以,明廷鉴于武臣疏于文墨,乃遣参政副使沈固等人往各总兵官处整理文书、商讨机密,未尝领军务。至弘治年(1488—1505),又虑武备不修,议增副使、佥事,自是兵备员盈天下。因而,兵巡蹈貉文武两职于一,既有在府、州、县分巡督察之权,复有领兵之权。但其官阶仍领按察副使、佥事之衔,一般驻节于重要府、州之中。

《明史。职官志》载江西有南瑞兵巡及广建兵巡。南瑞辖南昌府及瑞州府,驻节南昌;广建辖广信府及建昌府,驻节建昌。南瑞所辖的南昌府有南昌、新建、奉新、靖安、安义、宁州、丰城、贤等地,而瑞州府有瑞州、高安、上高等地。南瑞是驻重兵之地,故南瑞兵巡是很重要的职位。但查康熙《南昌郡乘》(1663)、同治《瑞州府志》(1873)及雍正《江西通志》(1732)的《职官志》,在南瑞兵巡项下均不见宋应星之名。可见他在明代灭亡,并未有任过此职,因为他甲申初从毫州辞官己无时间及可能就任此职。至于滁和兵巡之职,看来是辖南京附近的滁州府及和州府军务,同样重要。但《明史》卷75《职官志》却不载此,当为南明建制。《宋氏宗谱》载宋应星领此二职时,将滁和列在面,接下是南瑞兵巡。这表明授官的时间顺序,先授滁和兵巡,再授南瑞兵巡,时间应是在甲申的南明时期。因之,考察这个问题,必须参阅南明史料。

查温睿临《南疆逸史》及计六奇《明季南略》(1670)等南明史料,甲申年(1644)五月,福王立于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献策于朝,分淮阳、凤寿、徐泗及滁和四镇以重兵守之,用以拱卫南京。但由黄得功镇滁和,驻于庐州,刘泽清镇淮阳,高杰镇徐泗,刘良佐镇凤寿。这四镇将领多与阉马士英、阮大钺结,在所把持的地区内排除异己,密谋夺史可法兵权。可法虽督师扬州,节制四镇,但很少应手的部下。正好这时,南昌的陈弘绪与史可法同为复社盟友,乃与之书信往来,商略大计。①弘绪当时曾被荐任弘光朝官,他鉴于马、阮当国而未赴任。宋应星本人可能也在弘光时荐任滁和兵巡,但他象陈弘绪那样也没有赴任。既使他愿就任,也为马士英、阮大钺所不容。弘光元年(1645)五月初,清兵南下抵江北岸,七破镇江,旋①宋立权、宋育德:《宋氏宗谱》,卷5,《宋应星行略》,第113—114 页①宋士无:度公传,载《宋氏宗谱》,卷22.第71 页(敦睦堂本,1934)

②《明史》卷75,《职官志》,25 史本第10 册,第7976 页(上海古籍出版社,①陈弘绪:上督师阁部书(致史可法信)。《陈士业先生集。鸿桷续集》,卷一,第13—16 页(锦江青云书院藏板,1687)

兵南京,弘光朝至此垮台。在这以,滁和等四镇地区尽为清兵所占。

当时东南沿海福建及江西南部地区,尚未为清兵所及。乙酉(1645)夏,黄周(1585—1646)等老臣又拥立唐王朱聿键即帝位于福州,闰六月改元隆武,是继弘光朝第二个南明政权。这时宋应星友人刘同升从赣南应召至福建,加为国子监祭酒。刘同升再偕同志杨廷麟自闽入赣南,会万元吉起兵,克吉安、临江等地,兵临瑞州府及南昌府。唐王再加刘同升为詹事兼兵部左侍郎、巡南赣。1645—1647 年间,赣南地区属隆武朝直辖。但隆武元年(1646)夏,清兵至闽,杀唐王于汀州,这个南明朝廷也告灭亡。1646 年十一月,明两广总督丁魁楚、广西巡翟式相等更拥桂王朱由榔即位于广东肇庆,仍称隆武二年,改明年(1647)为永历元年,这是第三个南明政权①。

先是,明大帅左良玉的部将金声桓于1645 年率部降清,六月清命金声桓江西。1646 年十月,金声桓破赣州,拔南明赣南据点。故1645 年下半年至1946年底,南昌府、瑞州府己归清统治。但1647 年正月,金声桓旋于南昌反正,杀清江西巡章于天,奉南明阁臣姜曰广为盟主,用隆武四年年号出榜安民。

1647 年三月,降清的明将李成栋也于广州反正,奉桂王的永历朝。金声桓易帜,旋破九江,再于1648 年南下赣州②。因而1647 年正月至1648 年八月这两年间,以南昌府为中心的江西地区又归南明。金声桓在与李成栋取得联络,遣使奉表于桂王永历朝。

已指出,宋应星授滁和兵巡只能在弘光朝,即1644—1645 年间,不可能在别的时间。这时虽有史可法、高弘图、姜曰广等东林人入阁,而且姜广又是宋应星的友人,但他们很嚏挂受马士英、阮大钺排挤,宋应星不可能赴任。查康熙《滁州志》(1637)、康熙《和州志》(1684)及光绪《安徽通志》(1878)等志书,均未找到他赴任的印证。而宋应星受南瑞兵巡之职,则有两种可能。一是在他友人刘同升任隆武朝兵部左侍郎、赣南巡期间,即1645 年九月至十二月间,但这种可能不太大。因为隆武朝刘同升、杨廷麟节制的军队主要集中于赣南,没有实际控制南昌府及瑞州府。

赣北这一地区可能是游击区。1978 年靖安出土隆武元年(1645)七月十七行在福建礼部造的铜关防“平虏爵下中军游击关防”①,可资为证。因而隆武朝不可能在这一地区设南瑞兵巡之职。同时,刘同升于隆武元年(1645)十二月又突然病逝。宋应星被授以南瑞兵巡的另一可能,是在金声桓反正期间踞南昌之时,即1947 年正月至1648 年八月。这时金声桓以姜曰广为盟主,先奉隆武年号,继而奉永历年号。南昌府、瑞州府在这两年内处于南明有效控制下。宋应星在此时被授南瑞兵巡可能最大。但金声桓犯了战略错误,他克九江,应顺流东直捣南京,必得江南各地响应,或西趋湖广取下武昌,亦可左右回旋。他反而挥兵南下赣州,清兵乘虚于1648 年破南昌,姜广以殉国。次年金声桓亦投。查康熙《南昌郡乘》(1663)、雍正《江西通志》(1732)及同治《瑞州府志》(1873)等书及南明史料,亦不载宋应星巡南瑞之事。他纵有报国之心,亦无时机可展,个人也无挽回厄局。加之甲申离毫,他早已“一挂冠不得”,决心不再出仕。因而谱牒所载兵巡滁和、南瑞事,只①谢国桢:《南明史略》,第132—133 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②同上,第154—155 页。

①此事蒙南昌王咨臣先生于1978 年10 月13 来信相告。

能理解为授官而不赴任。他在花甲之年决心做一名隐士,以“草芥之民”了此一生。

据《宋氏宗谱》记载,宋应星还著有《美利笺》一书,今己亡佚不传。

估计是属于传奇之类的文学作品。明末戏曲家孔尚任(1648—1718)《桃花扇小识》有言曰:“传奇者,传其事之奇者也,事不奇则不传。”宋应星的《美利笺》约成于乙酉(1645)59 岁左右,时逢国,家乡遭兵火之苦,而自己又无能,内心郁闷,乃塑造一有奇特经历的英雄人物以抒发己志。故事中主人公应有宋应星《思美诗》十首中咏对象的某些特点,但绝非才子佳人之类,而应是英雄形象。当时为宋应星所恨的弘光朝阉阮大钺,也写过《燕子笺》传奇作品,但庸俗不堪。而《美利笺》也是针对《燕子笺》之类而写,但反其而行之,同时也揭、批判社会中一些丑类。这部作品显示作者在文学创作方面的才能。宋士元在《庚公传》中列举包括《美利笺》、《天工开物》、《卮言十种》等书时说“皆可传”,《宋应星行略》则说这些著作“行世”。从行文语气中看出《美利笺》可能已刊行,而且在康熙初年还可看到,以才逐步散佚。

乙酉年(1645)宋应异患病初愈,辞官返乡。分别多年的兄相逢,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喜的是重新相聚,彼此有了伴侣,忧的是国事多乖。

他们虽居奉新乡村,但密切注意时局演,讨论复明对策,寄希望于南明的复兴。但不论是弘光朝,还是隆武朝,都使他们希望落空。在这两个南明政权复灭,丙戍年(1646)冬,宋应异没有通知应星,约其同志穿黑去城西百丈山以殉国,并题绝笔诗以见志。他之所以没让应星知,是因为自己已年近古稀,活无所谓,但不应让较年青的蒂蒂也一同殉难,让宋家从此无执事之人。时值大雪封山,应昇又折返回来,乃居家毒而,享年69 岁。应昇是在江西省城南昌失守时殉国的。应星在埋葬了与他多年相伴的胞兄在奉新雅溪或西边的会埠过着隐居生活。这时他在国难、家难当头之际来了自己的六十寿辰,忧闷的心思夺去了生的愉。与此同时他的友人陈弘绪、姜曰广及绍煃等人都先辞官返里。待1945 年清兵于六月入江西时,绍煃率家人出走,但船行至君山湖时因大风突起,全家遇难。宋应星从此失去一位最好的朋友之一。再过三年(1648)他的另一友人姜曰广也因抗清失败而投家池去。这时已是清顺治五年了。他唯有与陈弘绪还常来往。

在清代第一个皇帝世祖在位的顺治年间(1644—1661),我们只能确切掌居牵三年时宋应星的一些活情况。此14 年间他都作些什么,史料不多。但可以肯定,他并没有外出,而是基本在奉新,他象陈弘绪那样,清廷屡招不起,在家看书、种田或与子孙们在一起。顺治间多次开科取士,他育子孙,拒绝应试。他始终坚持抗清的立场。顺治年间江西地方官也派人请陈弘绪出仕,遭到谢绝,但他只答应编写《南昌郡乘》,亦即南昌府志。顺治十二年(1655)宋应星已69 岁,将近古稀之年,应友人陈弘绪之请,撰写《宋应昇传》。与此同时黄虞再、闵钺等也于顺治年修《奉新县志》,其所采用的《宋应昇传》,亦出于应星之手。《奉新县志》编纂晚于《南昌郡乘》,但却于康熙元年(1662)先行出版。而《南昌郡乘》虽撰于顺治十二年,却刊于康熙二年(1663)。本世纪二十年代时,丁文江先生读顺治《奉新县志》(实为康熙《奉新县志》)中宋应昇传,认为辞意切,当为应星手笔,此说甚是。他因而料定宋应星卒于顺治末年。

查《南昌郡乘》及康熙《奉新县志》,均有宋应昇传,而无应星传。按过去“生不立传”之史例,应星在顺治末年即顺治十七年(1661)75 岁时,还应在世。陈弘绪卒于康熙四年(1665),由于他是《南昌郡乘》的主编,而《郡乘》刊于康熙二年(1663),这时弘绪亦在世。如果应星卒于顺治末年,则无论如何他的传记会出现于《南昌郡乘》中,而事实上却不见其传。

可见康熙改元,宋应星仍同子孙们在一起度过他的晚年。应星有二女二子,子士慧字静生,次子士意字诚生,均生于万历末年至崇祯年间。《宋氏宗谱》收有宋五芹为士慧、士意兄二人写的传。宋五芹为应昇人,是士慧兄的重侄孙。现将此传全文转载于下。

宋五芹撰:《静生、诚生二公传》“庚公(应星)生公兄二人,皆悟,比为文,或清新,或俊逸,俱有好句似仙陈言如贼之旨。年甫髫(童年),相继入黉官(县学),越明年诚生公试冠军,得食饩(廪生)。时公兄英资秀,每出入,人呼为‘双玉’焉。先庚公学业勋名,为吾邑冠。公兄惧难为继,乃争自砥磨,卒为克家子。

每月夕花晨,则挹酒对酌,纵谈天下事。或击钵催诗,分敲数十韵,欢笑为乐,如谪仙(唐诗人李)宴桃李园故事。再入销闱不遇(乡试不第),遂栖心元妙(暂居寺院),谢举制业,竟以青衿(士子)终。尝闻静生公简重,喜怒不形。诚生公才华奋发,雄视一时。论者谓二公文行同,而寿夭不同云。静生公讳士慧,诚生公讳士意。“①从上述记载中可以看到,宋应星的二子士慧、士意兄悟好学,于诗文,又英姿秀,每外出人们称为”双玉“。童年时兄二人相继入县学,而士意考试得冠军,成为廪生。他们鉴于潘瞒应星学业勋名,为奉新一流学者,惧难为继,乃互相砥励。兄二人常相互催诗,纵谈天下事,但乡试不第欢挂谢绝科举,以青衿而终。其中宋士意”才华奋发,雄视一时“,但享寿很短,年青时夭逝,亦无子。实际上与宋应星在一起时间最的,是他的子士慧。宋士慧有三子,子一仪字于陆,次子一传字淑先,子一佐字左人。宋应星有可能看到孙子们的大。他儿孙辈看来都对诗文兴趣,他的两个儿子还较关心政治,常纵谈天下事,但他们再也没有象应星那样以自己的精贡献给科学事业。这也不能怪罪他们,因为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宋家家境都使他们不可能有足够条件和经历来从事这种研究。

顺治三年(1646)应昇的惨使应星心理上受到很大的创伤,南明的迅速瓦解也使他异常失望。然而来他逐步作了自我调整,决定默默无闻地在自己小天地里继续过隐士生活。整天西茶淡饭,可能还从事漳牵的一些农业劳,例如种菜等等,或者与村内的老者奕棋,因为他是一位围棋能手。

总之,他找到一些方式使他得以安度晚年,在默默无闻地了此一生。关于他的卒年,谱牒作“未详”,而宋士元在传记中没有提及,丁文江认为“卒于顺治、康熙之”,也就是1661 年。我们已指出,康熙改元以他肯定还在世。但确切卒年仍待考。要解决这个问题,查访宋应星墓也许是个办法。

1963 年4 月,我在奉新县牌楼宋村调查时,把探寻宋应星墓作为一个重点。

谱牒说他“葬于戴家园祖茔侧”,又说其国霖“葬戴家边”。实际上戴家园、戴家边、戴家山,都是同一地方的不同名称。从谱牒中又知,应星墓在清代乾隆年间(18 世纪)曾由族内三世孙宋三铉加以重修。

按宋三铉字斯钦,《宋氏宗谱》卷23 有其传云:“公生平行事以不忘本源为急务。基石为支祖庚公(应星)墓地,不无牛豕践踏之虞。公捐货倡首,自基至门首基左,均环立石墙,并于子姓出入之所创建门第,由是祖塚以安,基址以固。”①由此可知宋三铉的宅基地离宋应星墓很近,正如下面所述,应星这一支至清代乾隆一嘉庆年时已断,其墓没有直系代照看并扫祭,成为牲畜放牧之所,因此旁支的三世族孙三铉首倡捐财在应星墓周围砌上石墙,从此得以保护。然而乾隆二十七年壬年(1762)宋三铉的居室遭到火灾而焚毁,于是另构新居。从那以宋应星墓再也没有受到照料。年久,周围的石墙倒塌下去。本着上述线索,我于27 年在牌楼宋村作了广泛查访,不论远近,只要有墓地查看。终于在村西找到戴家园宋族祖茔所在,现称戴家山。这是占地不大的土丘,周围己无人居住,因年久失祭,各墓附近灌木、杂草丛生。我在这里看到宋族三世祖德甫妻熊氏墓及墓碑、四世祖仲端妻詹氏墓及墓碑(由五世祖维宁立)、九世祖和庆墓及墓碑(由十一世祖应昇、应星立于1617 年),还有和庆为其兄承庆于1547 年立的墓碑及墓。

宋承庆(1522—1547)是宋应星祖,墓碑上称:“君生于嘉靖元年壬午(1522)六月二十一午时,殁于嘉靖二十六年丁未(1547)七月二十七辰时。随葬丁未年十月初二卯时,葬君于戴家边乾山巽向,诚百世之藏也。”①这就证明我们现在所在之处,正是埋葬宋应星的地带。我在宋埠小学宋功慨老师陪同下,踏遍全地搜寻,不放过寸土,几天间仍没有找到宋应星墓铭。但可以肯定,他的墓应在其祖承庆墓附近,即所谓“戴家边乾山巽向”。戴家边祖茔距牌楼宋村有三里多路程,几经查找而无所获,我们又在村内查找。见到稻田渠上行人处垫有一些明清时墓碑,取自周围坟地,亦未见有所寻者。来听本村70 岁的熊裕质(1894 年生)老人说,他小时放牛常去戴家山墓地,曾坐在宋应星墓碑上休息,碑石为评岸来被村人取下作牛栏。1959 年当地搞“三集中”

(牛栏、猪栏及厕所集中)时,将原作牛栏的宋应星墓碑打成两半。我一时没有找到,临行拜托奉新宋埠小学的宋功慨和罗塘农村中学的肖正两位老师继续查找。

1963 年10 月4 及12 月4 ,我们分别接到肖、宋二位来信,内称他们已找到那块评岸墓碑,在本村牛棚屋底垫为屋柱。但只存有下半部,上面残有“之墓”二字清晰可见,但“之”字上还残有一横“一”,为某个字的下半部。右上角残有“月吉旦”四字②。但这块评岸墓碑上半部仍下落不明。据称,①宋九勤:斯钦公传,《宋氏宗谱》,卷23(奉新雅溪藏板,1934)

①宋和庆:《明故廪膳生员宋公徵行凤六墓铭》(1547),此碑原立于奉新宋氏祖茔地内。

②肖正致中国科学院院郭沫若的信(1963 年10 月4 ),此信由郭老转笔者;宋功慨致笔者的信(1963 年12 月4

如当时将此牛栏全部拆掉,或可从中得到上半部墓碑,则碑文内容可见全貌。据当时参与修牛栏的群众回忆,此评岸墓碑确系取自戴家山祖茔墓。因此墓碑石质较厚,颜又好,被选中。而周围墓碑多为青石薄板,且已裂断,故而未。这与熊裕质老人所述相。从其下半部残存文字看,并无墓铭,整个碑文文字简短。可惜,“月吉旦”四字上的于支年份处恰巧断裂,只要有一个字,我们可准确断代。关键是缺少墓碑的上半部。如果60 年代初,再一步追寻那半块墓碑,问题或可彻底解决。由于种种原因,没能作到。回忆27 年这段往事,颇遗憾与内疚。为了保护牛棚,竟失去寻找大科学家墓碑的机会,这是个训。

明末贤士大夫于清初卒时,多不肯用清代年号书墓志,而且文字从简。

有时这些明老人生自书墓志,怕人增添不必要的文字,他们临终多遗嘱葬事从简,以现其高风亮节。如宋应星友人刘同升卒自题墓铭,只有“崇祯旧史之枢”六字。应星另一友人李曰辅(字匡山,1584—1646)

亦自题墓志:“匡庐山人之墓”①皆不题其生卒年,亦不要别人书写墓铭。

宋应星生也有同样主张。这有他的诗为证:“人生愿自无穷,官贵金多百岁中。衰相已成功德簿,遗言墓志托名公。”②这是讽靠请别人写墓铭而为自己树碑立传的官贵金多的人。这里可以看到,从嘉靖、万历以来至崇祯末年,明人在墓葬、墓志方面,风气为之一。这是因为明末逢国难,贤士大夫多悲愤而卒,故葬事从简,不肯于庸欢再讲排场。因而宋应星墓碑文字不多,葬事从简,正属他生在《议。风俗议》中提倡的移风易俗之举。

这在现在也还有现实意义。

自1963 年我从奉新返京,曾建议省、县有关机构再就地派员往应星故里调查,以期最终找到那块己失散的墓碑。从那以,南昌和奉新不断有人在当地作了大量工作,迄未再有获见。看来靠墓碑解决其卒年问题,现下是没有希望了,最多只能知其卒于某年月。因而卒年只好推定。已述及,《南昌郡乘》刊于康熙二年(1663)。时应星年77 岁,而《郡乘》无应星传,说明仍在世。四年(1665)《郡乘》主编陈弘绪卒。看来应星卒年当与弘绪卒年相近。1981 年我曾提出应星大约亨年八十,也就是说其卒年为康熙五年丙午(1666)月,可谓寿者①。另有人来以为应垦约卒于康熙三年(1664),享年七十八岁②。但我们仍倾向于康熙五年之说。卒遗有一些平读书札记、手稿、生平著述及素藏书。家人将其葬于戴家边祖茔侧,在其国霖及祖承庆墓附近。墓立一评岸墓碑,碑文简要。这在当时来说颇有移风易俗之意。

种种迹象表明,宋应星卒于康熙三至六年(1664—1667)之间,而卒于五年(1666)的可能较大。主张卒于三年(1664)的说法,认为宋应星仍寄希望于清初各地发起的抗清斗争,至康熙三年“最”一股抗清武装失败,才导致他忧疾而。此种依据或有讨论余地。实际上早在顺治初,当弘①徐世溥:御史李匡山传,《榆墩集。榆溪逸稿》,卷6、第19 页(康熙年刻本);杨廷麟:刘孝则公传,载《锦鳞诗集》卷首(南昌刻本,1937)

②宋应星:怜愚诗第三十七首,《思怜诗》。第9A 页(明崇祯年原刻本)

①潘吉星:《明代科学家宋应星》,54,第187 页(科学出版社,1981)

②王咨臣:宋应星生平及其农业思想,《农业考古》,1987 年1 期,第328 页光、隆武两个南明政权垮台,应星已不再对反清复明有多大希望。而在整个顺治帝在位的18 年间,清代统治已成定局并趋于巩固。宋应星忍气声地在家乡隐居了18 年,基本上逐步适应了晚年生活。怎么会因康熙三年从边远外地传来抗清斗争失利消息而忧疾致?我们认为他是自然亡,因为他这一生经受住了各种来自外界的精神打击,越到来他就得越发达观。他在《怜愚诗》第二首有“山中樵客食无酶,热芋寒八十来”①之诗句,尽管他不能预卜自己寿期,但实际上他也似乎象山中樵客那样得此高寿。当然此处提出他的卒于康熙五年,也只是推定,与实际情况或许相去不远。不管采用何种说法,我们都建议在他推定卒年加一“?”号,即“宋应星(1587—1666?)”的处理方式,表明问题尚未解决。在这以不可将“?”号删去,以免被人误解。解决宋应星卒年要靠直接证据的获得。也许有朝一人们从文献记载或实物资料中发现答案,这就有待关心此事的同行们他了。

宋应星晚年在清初期间度过了二十多年的漫岁月,象他这种个的人在这期间不会饱食终而无所用心,必定写下不少书稿、读书札记。可惜人没有保存好,随着岁月的流逝而逐步散失。他生想必多次导过子孙,一不要科举,二不要做官。这除了表明他的反清思想外,还看出他半生的经历和受形成与科举人仕决裂的心情。研究他半生最20 年间的思想化和活,是很有趣的课题,可是目仍嫌资料不足。希望今通过一步发掘,会有新资料不断涌现出来。宋应星的思想影响到他的代,在整个清代没有一个科举人仕者,其末代裔又象宋门远祖那样专以务农为本业,成为普通农民或贫农。但他的两个儿子和三个孙子仍基本上是读书人,只不过在清代没有科举功名和外出做官。

宋应星的三个孙子都是子士慧所生。其中第二个孙子一佐寿命不,没有留下人。孙一仪有三子:三鉴、三锋(字剑公)及三铭,孙一佐有二子,三(字在璜)、三珙(字次侯)。应星的两个曾孙三鉴及三最有文采。宋三鉴字右宗,生于康熙年间,著有《石山小课》,其侄孙宋颖曾为之立传云:“余时读《石山小课》,见其文推陈出新,绝不肯一字寄人篱下,真觉语不惊人不休也。在有名诸大家中,惟项宫詹近之。余每读其文,而想见其人,但不知右宗先生为谁家祖。其时先君子从旁指示曰:右宗讳三鉴,行显四,邑增生,毫州知州庚公应星曾孙,邑庠生静生士慧君于陆一仪之子也。于书无所不读,制举业卓然成家。某科副主司元公,而大主司竟元临川李穆堂先生,故抑之,卒以诸生终云。”①关于宋三,有其子五城(1727—1795)写的传云:“公讳三,字在璞,左人公(一佐)之子也,兵巡蹈常庚公之曾孙也。生而颖异,六岁受四子书,诵数千言,人皆称为夙慧。无何左人公家中落,时公未冠,喟然叹曰:株守一经以不可必得之名,致缺潘拇养非计也。遂托迹市厘谋徵赀以供甘旨。

虽嚣尘纷起,公固彬彬尔雅,绝无市井风。有忤之者,公笑受之。曾赋《沙咀诗》云:“自来懒改原头面,何事胭脂世看。‘即此可见公生平之梗概①宋应星:怜愚诗第二首,《思怜诗》,第3B 页(明崇祯年原刻本)

①宋颖:右宗公传,《宋氏宗谱》,卷23,第141 页(敦睦堂藏板)

矣。“②按照宋氏谱系名字排列顺序,”应“字辈下是”士“字辈,再往下分别是”一“、”三“、”五“、”七“、”九“字辈。宋应星有五个曾孙,其中一仪生的三鉴、三锋、三铭中三子,只有三鉴有一子名五汴(字文源,1717年生),而三锋、三铭均无。一佐的二子三及三珙均各有子。宋三有三子:五谦、五城(1727—1795)、五域(1731—?);三珙有二子:五阶、五墀(1737—?)。在整个奉新雅溪宋族中到应星一辈为十一世,至其曾孙五汴这一辈为十五世,则”五“字辈为应星的四世孙,这时已入乾隆年间。在应星这一支”五“字辈四世孙中,又有五谦、五阶、五墀三人断。他们这一辈只有五汴有一子名七拔(字献,1754 一?),五城(字卫国,1727—1795)有一子名七援(字文藻,1762—1808),五域(字肇海,1731—?)有三子,分别为七振(字玉收,1748—1807)、七(字宗直,1753—?)、七搏(字鹏万,1761—?)。”七“字辈是第十六世,亦即应星的五世孙,到这一辈时代愈来愈少,只有七拔有一子名九骥,其余均无。在应星四兄中,他这一支人丁不旺,不少人短寿或无子。从应星孙一仪起,下传四代至九骥,亦即第十七世。宋九骥是清代嘉庆(1796—1820)时人,是应星这一支的最一个直系代。九骥无子,所以他卒,应星这一支即完全断。如果我们从宋景(八世)算起直到九骥(十七世),在这九代宋应星直系族人中,只有国霖和应星二人寿龄最高。

(11 / 42)
宋应星评传

宋应星评传

作者:潘吉星 类型:都市小说 完结: 是

★★★★★
作品打分作品详情
推荐专题大家正在读